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加强中外青年文化交流,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知黔行贵,中外人文交流”调研团由学院团委书记王国栋老师指导,在贵州省毕节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此次“知行贵州”活动的人员不仅有我国的青年学生,还有来自俄罗斯,德国,日本等15个国家的国际青年。
7月4日上午,“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毕节行文化体验交流活动开幕式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举行。毕节市副市长万艳、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校党委书记令狐荣锋、校长张嗣杰、副校长朱杰出席仪式。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青年,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中国青年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朱杰主持。首先,万艳副市长对“知行贵州”活动的举办表示了热烈祝贺。她从历史过往、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对毕节进行了介绍。其次,万艳副市长表示,毕节正在积极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知行贵州”活动的开展是中外青年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机遇。同时,她鼓励国际国内青年通过参与项目,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开幕式上,张嗣杰校长代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对中外青年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对学校历史沿革和建设发展进行介绍,并希望各国青年通过参与“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毕节行项目交流学习,了解毕节,深入探索贵州文化,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将在中国、贵州、毕节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与家人朋友分享,把在这里收获的快乐,向自己的家人朋友讲述。他希望世界各国青年携手促进民心相通,为共同创建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随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令狐荣锋向交流团队授旗。
(我校留学生Khammikhone Alisa【左二】上台接受授旗)
开幕式后知黔行贵中外人文交流调研团与各国青年一起前往黔西市素朴镇灵博山古象祠,开始了第一项文化体验活动:问道向黔。
象祠,位于黔西市素朴镇灵博村,始建于蜀汉年间。象祠不但祭祀象,亦是水西彝民祭祖先,奉阴阳之祠。因王阳明先生的一篇《象祠序》而千古流芳,其中佳句“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这也是成语“爱屋及乌”的由来。在主讲老师的引导下,国际青年们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其中包括:对王阳明背景的了解,对彝族传统历史的考察,以及对知行合一境界的感悟。
最后,国际青年与中国青年一同朗诵《象祠序》,为上午的行程划上了句号。参观古象祠既是对传统文化主题的交流,也是对灵魂的一次升华。这是“知”和“行”的统一,也是对古人智慧的呼应。
7月4日下午,调研团前往了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村”。化屋村对雄奇险峻的峡谷风光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和挖掘,将大自然赐予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国际青年与中国青年一同考察了蜡染、苗族刺绣等传统文化遗产传承状况。
随后,国际青年与中国青年一起体验了传统黄粑的制作,通过亲手制作,更能感受出古人在饮食制作上独特的智慧。黄粑的最大特点是本色本味,包味皆由己出。本色本味是食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牢记初心,我们在前进路上才不会迷茫、彷徨,才能不负使命。
之后,调研团来到了化屋村的船舶码头,开启了船游乌江的新体验。在船上看向两岸,“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几个大字引人注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化屋村乡村治理的主题。化屋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苗绣等特色文化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富有发展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也正是得益于乌江的沁润,才有了雄奇的乌蒙高原以及一批享誉全国的景点。山水迤逦如画,船行碧波荡漾。当中外青年一同泛舟江上时,无不被百里画廊的风景所震撼。好似一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风景图。
在最后,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原汁原味的朴素民歌、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震撼着“知黔行贵,中外人文交流”调研团成员的心理,中外青年们在与当地村民共舞中以欢声笑语结束了第一天的文化交流。
通过第一天的交流活动,“知黔行贵,中外人文交流”调研团了解到:贵州的人文精神正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将传统的精神内涵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结合一起,创造性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化发展融合在一起。同时,将优秀传统的精神文化内核采取多样化方式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使得当下社会得到创新性的发展,这更是构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