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理念新格局
——党委委员、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海外教育学院院长杜洁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作为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牵头单位,海外教育学院作为学校重大国际项目的孵化器,理应成为学校对外开放创新突破、抢抓机遇、错位发展的先锋队,理应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视野与格局,理应在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推动成都城市全球抱负方面作出新的贡献,理应在以“国际知名”牵引提速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应用型城市大学建设方面发挥作用。
国际化战略五年行动目标:“国际竞争力”在软科十大评价模块中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学校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年轻大学排行榜、中外合作办学与境外办学迈进省内第一方阵、国际中文教育与孔子学院(课堂)项目具有全国示范性。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全球胜任”概念,以中国情怀与世界胸怀、全球知识与跨文化交流、国际规范与专业素养、无边界学习与可持续发展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球胜任力”核心素养。贯通全球协同“五大链接”路径,即校城融合资源链接、国际对标学科链接、跨境办学路径链接、科研合作项目链接、师生流动人际链接。实施师生国际流动牵引工程、国际合作办学领航工程、在地国际化内涵建设工程三大国际化战略核心工程,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显得更加重要,更加需要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水平娴熟、国际视野开阔、跨界学习力强的专业化国合队伍,更加需要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建设与高水平引领。
“前驱”和“后驱”并重,
充分发挥国际化引擎驱动作用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 牟磊
作为学校国际化工作的引领部门,国合处一直保持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臻于至善的工作状态。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工作成绩。
在产业纷纷提出创新与国际化双引擎驱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国际化引擎的作用,在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不断创新升级的国际化动力,非常值得深思。
个人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国合处已经较好地发挥出了这样的作用,部门内部国际化认知、国际化氛围、国际化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作为学校国际化引擎,如何驱动整个学校的国际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于国际化引擎驱动的方式,个人认为也可以分为“前驱”和“后驱”,也就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驱动。自上而下的驱动,更依赖于学校层面的国际化工作,带动学院层面国际化,类似于我们现在国合海教的孵化器作用;自下而上的驱动,则需要学院层面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国际化水准。
目前我们处于“前驱”基本成型,“后驱”参差不齐的状态,通过政策杠杆和人才作用更好地推动“后驱”更加厚实有力,使得“前驱”和“后驱”发展情况相当,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更快更好地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国际化战略引擎作用
——海教院党总支行政支部书记、国合处项目科科长高婧
国合海教行政支部党员主要承担了学校国际化战略引领和海外教育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等工作。因此,我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享,一是如何有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如何充分发挥国合国际化引擎驱动的作用。
目前,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党建思政体系和格局基本完善,还需进一步内涵式发展并提升能效,需要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吸收世界广泛的教育教学经验,借鉴世界优秀的教育理念,提升办学质量,培养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深刻思考“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根本问题,将思政融入到办学育人全过程中,做到全域全过程的有效覆盖和贯通,立德树人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家国情怀和全球素养的知行合一。在合作项目的设计之初、课程体系规划、学生评价全过程融入立德树人内涵,将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深度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在合作项目设计之初,应严格按照《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筹建工作遵循“把牢方向、完善机制、促进发展”的党建工作总体原则,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三同步。在课程设计上,思政课程“开齐、开足、开好”,中方课程做好“课程思政与国情教育”,外方课程做好“优质课程与国际视野”融合,推动“中外融合与跨学科融合”,打造第二课堂“家国情怀与全球素养”培养平台,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构建一套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兼具“国际观、国家观、地区观”的学生思政体系。在学生评价上,将实践育人体系与行为评价体系相结合,将实践课程与就业评价相结合,励行家国情怀与国际素养,做好过程监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
作为学校国际化的引擎和驱动单位,国合处更应按照市委11号文精神,将“学校建设成与成都市城市发展位势相匹配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应用型城市大学”铭记于心,站在学校发展格局上、用顶层思维构建、对标THE、QS及双一流高校,谋求国际化发展路径;站在学院发展方向上,用国际化指标助推学科专业建设,用“一个学院对接一个一流大学”的大平台建设助推师生国际化发展。
在教育对外开放中有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海教院党总支行政支部组织委员廖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政治方向正确,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我认为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教育对外开放应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服务RCEP战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应关注党和国家的外交战略、布局,我们的教育国际化工作,应以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为导向,重点突出。通过引进RCEP协定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的外籍专家,助力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引进像关国兴、马文标这样的业务能力突出、知华爱华的外籍专家,为两校之间、两城之间的友好关系甚至两国全方位协同发展做出贡献。以小见大,树立良好的协作和服务管理形象,让他们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向世界传播美好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
二、应加强党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在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目标、人才培养、意识形态引导监督等各项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应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具体工作中,要把党的谋划、引领体现在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教育对外开放应该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我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接受外籍专家教学的学生,充分感受和参与学校国际化的学生,接触到的思想和文化是多元的,在培养他们的全球胜任力,引导他们以更加开阔的心胸和包容的态度面对多元世界的同时,我们的所有的老师都应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育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融合发展,内生驱动,开创国际化工作新局面
——海教院党总支行政支部宣传委员、国合处交流科负责人刘海
加速城市型大学的建设,不仅要以综合改革解决动力问题,同时要插上国际化这只翅膀。国际化是变轨超车的重要路径,是以本为本的重要体现,国际化的关键在“化”,国际化的根在“中国特色”。国际化的关键在“化”,要化到学科、队伍、教育教学、信息化和环境氛围等各方面。
一是要聚焦学术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声誉的一流学科。一流建设学科尽快率先开展国际评估,优势学科领域要组建更多稳定的国际科研团队和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电自主品牌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
二是要聚焦核心竞争力,引育一流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各学院、各部门齐心协力,让更多国际知名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把事业落在成都大学,快速带动教师们的学术视野进入国际前沿,以国际化工作的职业化增强领导力。
三是要聚焦学生中心,形成支撑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全球胜任力融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要聚焦未来教育,信息化带动国际化。未来的教育必将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教育,我们要以新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国际化,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为一流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五是要聚焦国家外交战略,走国际化社会服务之路。
国际化是一项需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整体工程。要通过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内部治理和支撑保障体系真正融会贯通,建立起以绩效为导向、以学院为主体、以内生驱动为核心的国际化体制机制,建成若干国际化标杆学院,并在人员队伍、专项经费、制度体系上形成持续有力的保障,努力为一流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引擎。
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交流科罗惠扬
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和十九届系列全会会议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指定的学习材料,结合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精神,我主要谈谈对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几点思考。
当前疫情之下催生了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范式,“后疫情”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也不断呈现新形态,大学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应对疫情,我们部门主动服务学校国际化战略,积极创新交流方式,在国内外高校之间共同开设网上课程。今年,随着线上授课的不断成熟,国合处逐步向师生推出更多线上课程资源和交流项目,努力打造海外学习项目集群,扩大学生赴海外学习规模;丰富项目类型,为学生提供寒暑期交流访学和国际组织实习、毕业设计、社会服务等在内的海外学习选项。在此新形势下我们想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贡献力和影响力,一是主动适应,化危为机。将我们自身置于世界坐标中,全面、辩证、科学、积极地分析研判形势,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全球优质资源,大胆探索境外办学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二是健全制度,理顺体制。建立院校联动的国际化服务机制,完善各项保障制度,使各院系、科研院所、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有效参与到国际化办学工作中,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贯穿学校办学全过程,提升自身国际化办学质量和教育品质。
三是精准发力,形成特色。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力求国际化各项指标均衡发展的同时有所侧重,集中力量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师资队伍以及管理模式的国际化,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内涵,努力形成“高层次、实质性、多样化、可持续”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高质量发挥国合处在学校国际化战略中的
重要引擎驱动作用
——海教院英语教研室、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蒋迪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纳入19个规划纲要。作为新兴城市型大学,成都大学以服务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十四五”规划新形势下、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实现高质量、内涵式、跨越式发展。
作为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核心牵头部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可充分发挥其在对外交流方面的总体优势,在已有工作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成都市支撑产业学科需求、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需求和校城融合服务需求,充分调研各学院教学科研国际化需求,更为细分地整合海内外产学研优势资源,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元、形式多样、层级有致的高水平对外交流活动,打造成都大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国际化办学特色品牌与口碑,着力提升学校国际化发展水平。
在引领学校国际化战略发展的作用方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可注重对外交流的双向性特点,积极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在“引进来”方面,可深入研究新兴城市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深入考量制约成都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引进国际化师资、引入高质量国际合作项目、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着力提升全校师生的在地国际化,营造开放多元的国际化办学环境。在“走出去”方面,其一,可做好海外优质资源的推介媒介,通过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活动,竭力提升全校师生的对外国际流动。其二,可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通过开展助推汉语国际教育的对外交流活动,提升中国文化与本土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可充分发挥其助推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国际化方面的核心职能作用,助力学校高水平建设、高标准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关于对国合海教过去五年的经验和未来的方向的认识
——国合海教工会主席、国合处综合科科长 顾磊
过去5年,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国际化战略指引下,在国合处海教院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推动下,学校国际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境)外合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海外联合培养项目和校际交流项目、赴外交流学习教师和学生、留学生和外国专家等方面,除了在数量上有大幅增长之外,在层次和深度上更有非常显著的进步。130所合作高校中有近50所世界知名大学和知名年轻大学;斯特灵学院是省内第6所、市属高校第1所本次层次中外合作机构,加之另外4个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在省内占比约10%;筹建的“成都牛津布鲁克斯职业技术学院”,已入选四川省“十四五”高等院校设置规划项目,有望实现国内西部地区零突破;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学历留学生占比逐年增长;外国专家尤其是高端外专人数逐年增长。
学校还建有国别区域研究中心集群,国别交流中心聚集平台,开展暑期国际小学期和国际交流课程周,目前正筹建的全球教育中心将实施国际通识课程计划、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计划和研究平台集群建设计划,筹建的全球语言中心将包含中文HSK、英语雅思、剑桥领思和韩语TOPIK考点集群。目前省市第3家雅思机考考点已落户我校。
按照已通过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审定的国际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国合处海教院将继续践行并不断升级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师生国际流动、国际合作办学和在地国际化内涵建设等主要措施,努力实现学校国际化发展再上新台阶,助力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深化新发展理念,提升服务型机关效能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国合处外管科科长 张冬野
12月18日,学校召开了第六届教代会,作为第一次参会的教职员工代表,听完五年工作报告,只有四个字可以概括我的心情,那就是振奋人心。平时我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看不到更多的层面,当把学校方方面面的成绩铺陈在我眼前的时候,真的让人觉得是全面开花,精彩纷呈,我为在这样的学校工作而骄傲和自豪。
王清远校长在校长工作报告中说,第五届教代会以来,学校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更名的成功、硕士点的突破和办学条件的全面提升,学校跻身区域一流大学、中国高水平大学行列,进入国际高校排行榜,发展质量、水平大幅度提升。
关于行政工作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服务效能的问题,我有几点个人的想法。一是做好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好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真正逐渐从事务性的工作中抽身,开始创新性的工作,起到牵头领头的作用。二是除了本部门的高效率发展,也要和其他部门高效率协同,不光要加强和学校内部其他学院部门的联动,尤其要加强和其他对标学校、业务直属单位的联络和学习。在信息差中抢占赛道。三是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在与现有的合作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协同机制,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库,更好服务学院师生,甚至服务成都高端人才需求。
在教育对外开放中有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海教院党政办主任 邬丹
2021年5月10日,国合海教党政班子组织了题为“学习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历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的党课学习。党总支委员杜洁同志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与会成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解读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作为会议记录人,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学习。借此发言机会,与各位党员同志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意见》指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省(区、市)纷纷出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相关政策,且目标具有一定共识性: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升来华留学教育站位,促进出国留学工作新跨越。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海外教育学院作为学校教育对外开放的引擎,要充分发挥海归人才集聚优势,积极发挥咨政建言作用,落实推进学校国际化战略。作为国际化引擎的一颗螺丝钉,我们一定要统一步伐、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及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增进中华文化的国内传播,创新推进国际传播
——海外教育学院党总支纪检委员、海教院副院长邓丽娜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增进中华文化的国内传播,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新时代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需要“以讲代说”,即用讲故事的策略和艺术替代传统的说教方式,提高中华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这一重要指示,为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指明了方向,即中华文化传播要擅长用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解释中国元素,让中华文化生活化、生动化、具体化,使受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妙之处;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在中国故事中引入世界流行语言、世界元素和时尚元素阐释世界主题,运用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话题等元素来传播中华文化。
2021年12月7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再次明确各高校要以目标、问题、效果为导向,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文化等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
海教院的留学生教育要努力打造留学品牌,建设中国特色国际课程开放推广体系,建设特色课程,推进留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就应该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将课程贯穿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打造以地方文化特色为核心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大力提升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留学生。
对留学生的培养坚持以目标为导向、问题为导向、效果为导向,在留学生的课程与课程体系中,尽可能做到精准传播和定向传播,深入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延伸到广阔的中华大地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让学生实地考察与体验,积极参与国内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从而激发留学生情感共鸣,培养留学生认同中国的认知基础,提升其对中国热爱的情感基础。
加强党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杨茜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作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部门,我们党员要积极主动做好国际传播工作,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在政治学习中提升思想政治认识,
在文化自信中做好文化传播
——海教院教师党支部书记、英语教研室专任教师 王利华
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并且把每次的学习内容拿出来讨论、理解、消化,做到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语言类学科说是人文学科,但是咱们在教学过程多少都会有一种感觉:我们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还要通晓医学建筑考古历史政治经济......因为它们会在我们的课文、听力、阅读、翻译或者作文中出现。出现了,你就要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对待,你不能告诉学生:这个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
如上所言,貌似我们面临的是挑战,是困难。而实际上这里面隐含的是机遇,是结合。课程思政就是如此,它不局限于思政课程,而是可以拿到各个学科来研究,来实施的一个课题。也正因为它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一点也就契合了我们语言学科的特点。所以我们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思政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做到两个熟悉,一个结合。
首先,通过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了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从而更加坚定地践行初心使命;通过学习,我清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并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什么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美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两个伟大目标的美丽篇章。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通过学习,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
总之,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成长。党百年来的丰功伟业加强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之余,伏案深思,那就是我们如何结合我们的工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它学活学用。首先谈谈自信。回顾国家的历史,旧中国在三座大山压迫下,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的自信被不断消磨。通过学党史,通过进一步了解我们党过去、现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这让我们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在学习的过程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四个自信”里面的文化自信,结合习近平总书记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我感觉这个文化自信就是讲给我们这些做文化传播的人听的。这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里面,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拿到咱们成都大学,拿到咱们的课堂,除了中国大故事,我们还有成都地方小故事、天府名故事、成大发展故事。这些都是我们在国际传播中的素材资源,我们要用好,传播好。
响应总书记号召“讲好中国故事”,
提高国合海教的国际传播力
——海教院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 林莺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合作共赢局面将不断深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2010年前后,“留学中国计划”提出,中国日渐成为亚洲留学大国。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显示,截至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接近50万名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学习。大批来华留学生的涌入既是良好的机遇,也必然会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中国发展来华教育事业,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管留学生的来华初衷如何,他们客观上都是“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传播的声音动听与否、“音量”如何等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用怎么样的方式来“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我们希望能抓住良好的契机,让来华留学生团体逐步成长为“知华”“友华”“爱华”的“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以及“中外桥梁的搭建者”,为宣传“一带一路”、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于如何更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合海教的国际传播力,我个人的思考有以下几点:
一、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选适合留学生的内容
(一)多选择具有文化延续性,具备当代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多选择具有文化传播性,具备世界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文化仅仅用于“孤芳自赏”是不够的,如果要“声名远播”,则需要寻找其中的世界意义。“以往的文化对比是为了分析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形势下,文化对比也应该顺应时代,将重点放在“求同”上,通过共通的文化精神打破学习者和中国文化之间的隔阂,拉近心理距离,为提高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创造条件。”
(三)多选择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选择兼顾普遍性与地方性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运用丰富的、多元化的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的学习及生活
(一)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相结合
中国传统的思政教育较多使用显性方式,比如授课、讲座、理论学习等,而通过节日、活动等隐性方式,可以让接触者通过自身的主观体验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评判,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而发展。”这种大环境“包裹”“浸润”下的隐性教育具有自然、持久的效果,应该成为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
(二)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建构更为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三)运用丰富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学习百年党史,深化课程思政
——海教院英语教研室负责人 王丁
11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党员,我也对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学习。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该《决议》共七个部分,在内容摆布上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这次主要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第二个特点是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用较大篇幅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说,在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召开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郑重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体现了我们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体现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和担当。作为一名教师党员,首先应积极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学习政治可以帮助人们明是非、辨方向、识大体、顾大局。作为教师,将政治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加强自身的党性、做好育人工作是第一重要的。教书是一门艺术,其实政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关心社会,保持课堂的时代性、生动性,亦可以将政治教育很好地融入语言教学。
王晓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还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二是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四是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五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而我们平常进行的语言教学,正是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平台。其中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东西文化的碰撞,作为党员教师,更应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在进行外国文化相关教学时,发扬中华文化之自信,完成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之使命任务。
此外,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也会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和中西方文化对比等内容,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以及党的方针政策也有进一步的探究,将课程思政充分融入听力课堂,从而让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手全面加强学生知识和道德两方面的提升。
让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入课堂,
把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学
——海教院党总支教师支部组织委员、英语教研室专任教师 牛晓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系统、科学、深刻地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学,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学,教师首先要信仰坚定。只有首先在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在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面对严峻形势和复杂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时代大势,把握战略主动,成功办好一件件大事要事喜事,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一个个风险挑战,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骄人成绩,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任何风险挑战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教师必须自身信仰坚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才能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培养出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要把握“以德树人”的任务和要求,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党和国家服务,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具备时代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其次,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学,情怀要深,思维要新。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习近平总书记曾举例:“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青少年的心智逐渐健全,思维愈加活跃,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当代青少年,普遍拥有更扎实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自信。学生们并不缺少获取知识的平台,他们在课堂上更需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视角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其思想境界、精神情操和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并重点概括了其中的原创性的理念和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思政融入外语教学,就是要以这样的理念和思想作为核心,以这样的视角组织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同学生一起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以高质量党建推进国合海教事业发展
——海外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许庆荣
五年来,国合海教班子坚持政治领航,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意识形态底线,严守党的纪律,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引领作用,以人为本,聚合打造开放型学习型研究型团队和国际化领航团队,氤氲不甘平凡、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和奋斗精神,以全体师生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师生全球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使命目标,充分遵循党和国家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要求和规律,实事求是把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城市国际化和学校三大战略融合发展及整体快速跃升层次的机遇态势,连接构建校内全员参与的国际化办学平台,从无到有,夙夜兼程,不断赢得一个又一个标志性工作项目和成果,积累壮大,共同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与海外教育学院的创新发展,共同促进学校国际化战略稳健快速发展,无悔一代代国合海教人、一代代成大人自强不息、求真务实接续奋斗的初心使命。
未来五年,国合海教党组织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系列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深入领会学习成委发[2021]11号文件精神和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增强落实“541”发展目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实施大学国际化工程,高规格实施一流国际化项目,坚持改革创新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教育对外开放相结合,坚持深化改革与强化办学特色相结合,坚持提高教育质量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强化全过程党建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实现国合海教新一轮发展,升级学校国际化战略,推动学校建设成与成都城市发展态势相匹配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
以党建为引领把立德树人落实在日常事务中
——海教院学工党支部书记、学工办负责人 桂俊骁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要求高校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学习力,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从多个角度落实新时代的党建工作要求。根据学校“541”发展目标,作为海外教育学院学工办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进一步做好党建引导下的学生事务工作,实现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有机融合。
辅导员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深刻内涵,学习新时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社会、增强辨别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其次,辅导员应加强业务学习,抓住培训等各种机会学习党务知识,如发展党员工作、党员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管理、党支部建设等,做到熟练掌握党建工作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使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最后辅导员要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细则制定的发展党员工作步骤和程序,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入口关,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把立德作为重要手段,把树人作为最终目的
——海教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田海稣
构建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的新格局新体系,要始终牢牢抓住教与学、师与生、知与行等多个环节,把立德作为重要手段,把树人作为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典型引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故应选择优秀教师。教师的思想品德直接影响到学生。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辅导员、班主任、语言教师、专业教师、班助、同辈教师既需要各司其职,责任明确,又需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系统开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是尊重个性发展,二是提倡一专多能,三是要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四是要创建交流拓展平台,五是定期要进行科学评估。
对创新育人,就业育人,资助育人,重在思想上指导、方向上引领、项目上扶持。
树立育人意识,增强服务观念
——海教院教务办主任郑颖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核心位置。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应当找准服务定位,服从和服务于教书育人的工作需要,切实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展开服务工作。
我们行政人员要善于从工作中总结中提高素质,增强服务意识,从而充分调动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树立育人意识,树立全员育人观念。所以在工作思想上要重视,态度上要认真,工作上的推进要有序。在本部门的工作流程上要比原来更优,服务态度上比原来的更好、责任心上比原来的更强,工作效率上比原来的更高,理清思路,把“三全育人”工作抓早、抓好、抓出成效。
培养热爱祖国、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国际型人才
——海教院英语教研室温婷
在课程教学设计上,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始终坚定政治站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在充分借鉴国外院校的办学经验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与时俱进的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全球胜任力”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讨论全球议题,小组协作,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式,从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树立文化自信和世界公民素养,培养热爱祖国、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国际型人才。
在人才交流与实践上,鼓励学生参与全球交流计划,走出课堂、走出国家,通过交换、留学及参与国际化项目等方式,多维度接触世界。
拓展全球视野,加强创新实践育人
——海教院学工办留学生辅导员马蒙越
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育人,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应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从学生切实需求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目前,我院已成功举办针对四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交流会,反响较好,更高效的助力创新实践育人平台构建。
我院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化创新实践育人。发挥我院国际化办学特色特长,提高我院办学质量,朝着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青年为目标而加强创新实践育人。
紧密联系兄弟学院,加强创新创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创新实践提供实施平台。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从实践教学需求出发,与兄弟学院紧密联系,做好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规划和建设。
让思想政治理论更加贴近实际
——海教院学工办辅导员王国栋
中外合作办学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政课程”触及灵魂,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思政课“授课小组”,辅导员全程参与思政课授课,组织学生课下讨论环节和实践环节,使思想政治理论更加贴近实际。
班助、朋辈导师一齐打造“第二课堂”润物无声,学生教育活动、实习实践、社团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国梦”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生教育活动和实习实践,感受党的百年征程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保障措施。加大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力度,提升理论水平,推动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构建大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在教学管理工作、科技创新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辅导员、班主任、语言教师、专业教师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做学生的倾听者、陪伴者、指导者
——学生党员、2019级广播(中外)专业2班 宋茂雪
班助、朋辈导师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倾听者、陪伴者、指导者,也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个沟通桥梁。班助要做好新生的管理服务工作,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贴心朋友;朋辈导师要做好优秀榜样示范作用,成为学生可以学习的对象,还可以成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好帮手,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辅助指导,并协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符合社会需求的心理和行为模式。